方孝孺半身像铜雕
校园铜雕是校园雕塑的一种,校园铜雕不仅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,还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载体,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要求,校园雕塑沉淀着历史、传统、文化和社会的价值,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。校园雕塑的隐性教育体现在多方面,首先是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,校园雕塑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时代的主导思想突出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。另外,能够对学生产生道德潜化作用,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、道德规范的认同,同时,在这样的环境下,会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进取,尤其是一些伟人、名人的雕塑,他们身上的精神和品质更是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,在纪念伟人的同时,还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道德。
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、机警敏捷,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,为同辈人所推崇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,明太祖死,惠帝即位后,即遵照太祖遗训,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,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。 燕王朱棣誓师“靖难”,挥军南下京师。惠帝亦派兵北伐,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。 建文四年(1402年)五月,燕王进京后,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,投降燕王。方孝孺拒不投降,结果被捕下狱。
...
佳鸿雕塑发布与